泗县公安局:“文革”紫砂壶欣赏

发布时间:2016-04-06 15:10 新闻来源: 宿州市公安局 点击率: 字号: 打印 收藏

 


    1960年以前出生的人,都还记得一段特殊历史——十年文化大革命。当时文化革命浪潮席卷全国,可谓轰轰烈烈,声势浩大。然而,作为过来人都知道,在这段时期诞生的特殊物品,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。例如各种材质的毛主席像和章,各种语言版本的毛主席语录,样板戏小人书,印有红卫兵红小兵字样的袖套,以及“文革”邮票等等,这些物品极为特别,时代烙印极为深厚,被收藏家们称为“红色收藏品”。

 

    人人有爱好,工作之余本人喜爱收藏古玩,九十年代陆续收藏到一些老的紫砂壶,随缘也顺带收藏到几把有关“文革”题材的壶,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“文革”紫砂壶,将它归入“红色收藏品”理所应当。。

 

今天将它们聚集到一起(见图文革壶六把),欣赏它别有一番情趣。欣赏之余不难发现“文革”时期生产的紫砂壶除政治色彩浓厚之外,其时代特征显而易见。

 

    每把壶体一面均镶嵌有一枚阳起的金色毛主席头像,另一面都有阴刻精美的行书或草体字,字体遒劲。如六方壶和直筒壶上刻有“深入群众,不尚空谈,毛泽东”。莲籽壶上刻有“阶级斗争为纲,纲举目张”,三足鼓腹壶上刻有“艰苦朴素,努力为人民服务”,钟式壶上刻有“星星之火,可以燎原”等这一类内容的毛主席语录(见图文革壶一到六)。

 

除此以外,壶的款印均是统一的制壶大师的方印章,并结合手工刻制,壶底正中央是大师的方印,如:何道洪*,顾绍培*,葛陶中*。方印右侧统一为:景舟监制(著名大师顾景舟*),左侧是某某大师手制,方印下面是“要斗私批修”(那个年代使用频率最高的毛主席语录)和“一九六八年”(见图文革壶一到六)      

 

    通过对这六把“文革”壶的研究,发现它们有着以下共同特点。

 

    特点一:壶的作者均是当代的制壶大师(何道洪,顾绍培,葛陶中)。他们应是那个特殊年代的青年代表人物,思想具有革命性,同时具备较高的美术观和制壶工艺水平,非此两个条件是没有资格制作带有毛主席头像的紫砂作品。

 

    特点二:用料上乘、色泽纯正。“文革”时期为了表达对毛主席的忠心,可以想象,制作带有领袖人物头像的作品,一定要用真材实料,并且精心制作,无人敢掺假和偷工减料。其制壶砂料粗细适中,呈色紫红,呈现亚光。由此而知其用料是最好的。

 

    特点三:造型大器实用,富含创造性。在那个“破四旧、推陈出新”的年月里,制壶大师须另辟蹊径,创造性的去工作,制壶供人使用,要求实用性强,同时兼顾工艺性,这并不容易。从这六把壶的尺寸可以看出壶体形态简洁,线条流畅、美观大气,壶高均在15-11CM之间,宽也均在17.5-19CM之间(最宽处)。与传统砂壶相比,尺寸普遍偏大。

 

    特点四:落款统一且规范化。既有传统的印章款还兼有大师们手工陶刻的文字款,同时还有语录和标注“文革”具体年代的特别印款。如此“特色”的落款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,空前绝后。

 

     总之,“文革”紫砂壶虽然与明、清、民国茗壶相比历史不长,市场经济价值也无法相比,但它们毕竟从一个方面真实客观地体现了“文革”那个特殊时期的政治和文化。我们当今在欣赏“文革”紫砂壶时,从这批独特的工艺品上不难看到,它们既有传统制壶工艺的技术传承,又不失体现了“文革”时期壶艺大师们的创新精神。在“红色收藏品”中真可谓是一枝独秀,其闪光点在于实用价值和收藏价值并在同行,令人眼前一亮,其特殊的历史价值、文化和艺术价值决定了收藏价值的必然存在,在“红色收藏”领域理应留下一页“文革”紫砂壶的真实记载。填补这项藏品的文史空白,是我们收藏者不可推卸的责任。

 

 

 

*顾景舟:1956年、1988年被江苏省政府、轻工部授予“技术辅导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”荣誉称号。

 

*何道洪:2003年被中国陶协授予“中国陶瓷艺术大师”的荣誉称号。

 

*顾绍培:2007年被国家发改委授予“中国工艺美术大师”的荣誉称号。

 

*葛陶中:被授予“高级工艺美术师”称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