埇桥分局 邵奇
最近,总和朋友谈起有关幸福的话题,于是想到大一曾经写过的一篇文章《成长的幸福》,它也许本质上并不成熟,在思想上流于迷茫和伤感,但这的确是表达我当时的一个真实的成长过程和感受。
这些年来,一直希望写一篇有关幸福的文章,将自己内心的那一点小小的见解吐露出来,虽然见解未必独到。
所谓幸福,无非是内心的欲望得到了满足,在持续一段的时间内对生活的满足和感觉到生活有了巨大的乐趣,自然而然的产生愉快的心情。人的本性都渴望幸福,所以幸福的话题在市民的谈话中总是司空见惯。每每听到这些,我也会笨拙地站在一旁,然后试探性的加入到他们的队伍当中。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与众不同,因为每个人的经历和生活背景都不一样。
大二暑假去甘肃一个贫困小学支教的那一个月,总在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记忆,一个月以来吃的全是土豆做成的食物,而那已经是对我们这群学生最好的待遇。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,每天能不饿肚子,上到学,已是莫大的幸福。
喜欢三毛的我,总觉三毛的世界干净利索,她的生命唯他独有。生活在条件极度糟糕的撒哈拉沙漠,她从来没有抱怨过生活的不如意,反而是爱得那么纯粹,沉迷于繁星满空的撒哈拉之夜,她觉得自己是幸福的。这样的幸福或许是处于市井的我们所无法体会和理解的。
白岩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,记者问他:“在你的一年中,你觉得自己时最幸福的事是什么?”他的回答是足球与走路,每周七天,他有两天是在踢球,还有五天在走路。像幸福很多时候不在于你拥有多少,而是在于你的心境,更不需要你去考虑幸福本身所附加的任何杂质。
生活在当下的社会,我们似乎总有种感觉,我们不再是生活的主角,仅仅是在伴随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,毫无意义的向前走。有时候我们走得太快,走着走着就走掉了自己的灵魂,也许一个不经意的回头,你会发现自己已经错过了很多东西,其实,那些本该都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所以基于这样的一个过程,你要时刻提醒自己,要一格格的爬着梯子,才能到达某个高度。所以,在过去白驹过隙的年华里,每一次不一样的经历,每每想起都觉得自己总是幸福的。
大学毕业了,开始觉得自己老大不小了,所以一直都是痛并快乐着。为何会痛呢?是因为内心深处总觉的留不住岁月,总是在岁月渐失的失神中惶恐和不安。为何快乐呢?是因为我总是能够随着环境上的改变,而感到自己的生活有了长进。所以,我总怀着那份感动对待每一日的时光。平坦、热烈、挫折、绵长……感谢生活赋予我的所有。
可能是因为年纪小的原因,之前从来不会对清晨和黄昏感冒。小时候的清晨通常是懒在舒适的小床上。提及傍晚,是黑夜来临的征兆,童年时期最讨厌的就是漆黑的夜,因为黑夜意味着不能再肆无忌惮的玩,反而会因为听多了爸妈讲的所谓的的鬼故事,而乖乖地待在家里。后来才发现,朝气的清晨与宁静的黄昏总是让人感到十分惬意。饭后的黄昏,我也会习惯性的漫步在公园、街角,等待着落落的余晖渐渐淡去,夜便开始笼罩着大地。在公园偏僻的一隅,往往野草扎堆,树木荒藤凌乱,倒也算得上时一块特殊的景点,去那的人很少,至多零星几对情侣倒是“常客”,由于清净,我倒也情有独钟,有时还会夸夸的暗自把它比喻成史铁生的地坛,史铁生在地坛是幸福的,他在那块土地上趋于平静的思考人生,思考生命,领悟这宁静的恬淡与明朗的豁达,而我仅仅是因为那块偏僻的土地能给我些许安然的幸福。
有一段时间,我经常为自己的浅薄与迷惘而感到烦恼,甚至可以说是自卑。从幸福的角度上来说,我是不幸的,很长一段时间,好像丢去了灵魂般,对待生活丧失了激情,漫无目的的游荡在熟悉而陌生的街区,任凭时间溜走。现在回头想想都觉得很可怕。
白岩松曾经在谈及幸福时说过“我处在幸福指数的最低谷,但我是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,我的骨子里是悲观的,但真正的悲观者才能乐观的活着。”其实生活中绝大多数人士是悲观主义者,就像我会时不时不自觉的把自己归类到悲观主义者的行列,却做着乐观主义者的事情。如果绷紧的大脑都无法甄别,那就莫慌,去做一个真正的悲观主义者吧。
爱好写作的人总有一些敏感,一旦对生活有了感悟,就免不了一吐为快。在文字面前,我像一个拾荒者,把日暮晨光碾过的边角料都当做宝贝。有时候,一句话,一个动作,一道影,一抹色,都可能成为我的美味,都曾令我快乐。
低伏案首,蜗居一隅,都不曾令我惶惑、寂寞过。就是在这样的时空下,我阅读了大量与心灵对接的美文,手抄了几本厚厚的读书笔记。也就在这样的独立王国里,我独享尊荣,接中外,达千古,心游千仞,视通万里。
文字可以令人高贵愉悦,也能够让人悲悯惆怅;它赋予人智慧机敏,也传授人洞明旷达。《幽梦影》说,“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:山水亦书也,棋酒亦书也,花月亦书也。”“情之一字。所以维持世界,才之一字,所以粉饰乾坤”“能读无字之书,方可得惊人妙语;能会难通之解,方可参最上禅机”读来深以为然。长久以来,一些华美的辞藻如草尖晨露,有一时炫美,而保留一颗卑微本真的尘心好像草根入泥,虽有一岁枯荣,却有不尽风骨。似张爱玲的那句,“见了他,她变得很低很低,低到尘埃里。但她心里是欢喜的,从尘埃里开出花来。”对文字,是要效仿她这种仰视从而知觉:最通达晓畅的义理还在于真实的生活,真诚,善良与美丽的心灵就是人生之慧根,灵感之源泉。
或许是爱好写作的缘由,或许是希望找到诉说的舞台,再或许纯粹是一个偶然,我加入了几个伙伴组织的“文轩部落”。开始了每天早起的生活,倒不是因为我喜欢每天早起,而是找到了一个可以寄托心灵的地方。一个可以支撑起我潦倒精神的地方。我平时最热衷在里面分享,每个人都无拘无束的吐露着自己的心声,每一次分享都能让我获益匪浅,可能是我更擅长于做一个聆听者,偏爱蜗居一角,静静地聆听着不同的经历,不同的故事。这样的场景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我的生活的一部分。
小时候外号多得出奇,原因是自己太过淘气和富有想象力,后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就没有了。
总是因为生活、工作、情感的缘由,“文轩部落”里的那群朋友换了一批又一批。后来在这里,我留下来做了负责人,这样难免要跟一些陌生的朋友打交道。刚刚开始明显会有一些隔阂,交流起来我总是过于拘谨,显得特别严肃,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终究会有所改变,渐渐的我们的了解加深了,自然而然的称呼也就加深了。什么“皮特女警”(平日里,我喜欢穿着一身皮外套,里面一件碎花短裙,长筒靴,爵士帽)本一安静姑娘,竟成了他们口中的玄幻女侠,不过,我倒也欣然接受了,因为这的确让我们之间的关系更加随和密切。
在这一年里,我也的确感受到了“亲民”的快乐,也正是这样一群小伙伴,让我不断成长,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动了。这也印证了雨果的一句话:“生活中最大的幸福,是坚信有人还爱着我们。”
加布里尔·穆奇诺导演的《当幸福来敲门》,看了这个名字就知道故事的结局,肯定是happy ending。电影里的男主人公每天拎着四十磅的机器穿梭,偶尔自嘲。安逸让最初的梦想变的遥远起来,而生活的绝境让主人公激起了对最初梦想的坚持。我们从小都被这样的故事教育着。看一个走投无路的人如何一点点绝处逢生。
很久前有位老师告诉我,绝望中寻找希望,生命终将辉煌。虽然我们也经常失望,但无论如何不能放弃对希望的寻找。在内心深处,还是期望峰回路转的嫣然一笑。
只是,幸福永远不会来敲你的这扇门,它就在前面等待,等待着你的追逐。其实,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,我们会经常看不到自己的幸福,而是站在烦恼里仰望别人的幸福。珍惜岁月给你的幸福,因为你的岁月并不长。